为啥现在很多人开始搬离高层?内行人:4个弊端“赶走”住户

  行业动态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7-16 14:33

  

为啥现在很多人开始搬离高层?内行人:4个弊端“赶走”住户(图1)

  清晨七点,一栋三十三层的高层住宅楼下,早已聚集了一群面色焦急的上班族。电梯显示屏上的数字仿佛凝固一般,迟迟不肯跳动。一位年轻的母亲神情焦虑,怀中的孩子也似乎感受到了她的不安,不时发出低低的啜泣声。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因为电梯故障,导致孩子上幼儿园迟到了。五年前,她曾满怀憧憬地贷款买下这套位于二十八层、号称能够“俯瞰全城”的新房。而如今,她最大的愿望却是尽快逃离这个地方。

  这并非个例。一组冰冷的数字揭示了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:2025年第一季度,一线城市老旧小区的成交量同比猛增32.7%,而同期高层住宅的成交量却大幅下降18.3%。在北京、上海等城市,超过45%的换房家庭正做出同样的选择——告别曾经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的高层住宅,搬向那些相对低矮、充满生活气息的老旧小区。曾经风光无限的高层住宅,如今为何沦为住户们避之不及的“空中牢笼”?内行人一语道破玄机:四大弊端,正加速“赶走”高层住户。

  高层住宅的衰老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。尽管我国住宅的设计寿命通常标注为70年,但行业数据显示,大约25年左右,高层住宅就会集中爆发各种老化问题。其中,电梯更换无疑是最为典型的“财富绞肉机”。以某省会城市为例,2000年建成的首批33层住宅,如今已有高达70%的小区面临电梯更换的难题,而单部电梯的更换费用就超过20万元。一栋楼如果需要更换6部电梯,总费用将高达120万元,足以掏空整个小区的维修基金。

  更令人头疼的是,日益攀升的日常维护成本。高空外墙的维修需要租用特殊的起重设备,费用往往是低层建筑的5到8倍。管道检修也需要逐层排查,所需工时呈几何级数增长。这些隐性的开支无声地侵蚀着房产的增值收益,使得许多家庭不得不年复一年地“贴钱养房”,不堪重负。

  “每次台风天,房子都摇晃得厉害,感觉像是要散架一样,整晚都不敢合眼。”一位浙江业主的亲身经历,道出了许多高层住户的普遍焦虑。然而,相比于建筑的晃动,更令人担忧的是难以应对的突发危机。

  2024年,全国共发生电梯困人事件高达12.3万起。对于高层住户而言,因电梯故障而被困,被迫攀爬数十层楼梯更是家常便饭。更严峻的是火灾隐患。目前,消防云梯的高度最高只能达到52米左右(约17层)。这意味着,一旦超过这个高度的住户遭遇火灾,逃生与救援的难度将急剧增加。消防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,高层建筑的火灾死亡率是低层建筑的2.3倍。bwin必赢

  居住在“云端”的代价,是基本生活质量的不断流失。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,居住在20层以上的居民,维生素D缺乏率比低层居民高出31%。高层建筑密集,往往会遮挡阳光,再加上安全规范对窗户开启幅度的限制,导致室内光照和通风不足,长期居住在高层的人群,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会显著上升。

  “忘带钥匙=全家流浪半小时”,这句在高层住户之间流传的黑色幽默,折射出他们对电梯的过度依赖。调查显示,高层居民平均每天花费在等待电梯上的时间为15到25分钟,高峰时段甚至更长。此外,高层住宅的二次供水系统也暗藏着卫生隐患。按照规定,水箱应该每半年清洗一次,但实际情况往往被拖延。水箱底部沉积的泥沙、铁锈,甚至动物尸体,让从自来水龙头里流出的水,总是让人心生恐惧。

  当住户下定决心逃离高层时,更大的打击往往接踵而至——房子根本卖不掉。在同一地段,房龄超过20年的高层住宅,平均成交周期长达18个月,是低层住宅的2.3倍。而且,即使降价超过10%,也未必能够顺利成交。

  2023年,我国的出生率降至6.39‰,住房需求也从“新增购买”逐渐转向“存量置换”。而早在2021年,住建部就已明确发布县城住宅的“限高令”,要求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。高层住宅“建易拆难”的特性,使其彻底失去了改造的预期。

  “用几代人的积蓄,换取钢筋水泥中的焦虑,真的值得吗?”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正在用脚投票,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据贝壳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,2025年,老小区购房者中,年收入超过50万的高知群体占比激增30%。他们放弃了落地窗外的壮丽景观,转而选择梧桐树下的烟火小巷。这本质上是对居住本质的回归:房子终归只是一个容器,而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内容。